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迅速,不仅成为纺织工业中最具前瞻性和战略机遇的新兴产业,更是我国工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CINTE)作为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领域专业展会,早已成为行业翘首以盼、聚力成行的重要平台。
2025年9月3—5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和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CINTE25)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3、W4、W5馆盛大启航。
本届展会以“创新引领 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呈现多元化、高端化、绿色化趋势,汇聚来自中国、比利时、德国、美国、瑞士、意大利、印度、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家产业用及非织造布领域专业展商。其中不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通过重塑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催生出全新生产力质态的行业领军企业。
一次性洗脸巾、口罩、厕用湿巾、卫生巾、纸尿裤……这些日常用品,几乎都离不开“它”——非织造布。
作为消费者,人们每天都在与非织造产品打交道,但鲜少有人深入了解这个产业背后的庞大市场和无限潜力。
Part.01
硬实力——摆脱“跟跑”现状
非织造布是纺织行业的年轻门类,自诞生至今不过百年,但已经凭借其优越的性能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医疗健康、家居生活、环境保护、土工建筑、工业生产、交通、能源、农业等领域内的关键材料。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指出,当前,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之一。202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对非织造布的需求显著回升,美国进口量增长24.2%,日本增长2.1%,欧盟增长8.6%。而中国,凭借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出口量达151.6万吨,出口额40.4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一;非织造布的产量约856.1万吨,与2014年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十年间产量接近翻了一番。
中国非织造布的主要生产地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湖北省在纺粘和全棉水刺非织造布方面也具有较大的生产能力。
在医疗行业,它被制成手术衣、防护服,守护医护人员的安全;在汽车领域,它成为电池隔膜、内饰材料,助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在环保领域,它为工业烟囱戴上过滤“口罩”,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土工建筑领域,它作为高性能土工纺织合成材料突破国际垄断,助力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高铁等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在农业领域,它被用作育苗基布,提高作物成活率……可以说,非织造布早已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配角”,中国非织造布正以“中国制造”的名片走向世界。
疫情期间,以口罩、防护服等为主的非织造产品为人民筑起了健康防线,也因此带来了纺粘、熔喷及水刺非织造布等产能的快速扩张。疫情过后,非织造布行业处于较长阶段的调整期,直至2024年全球非织造布迎来了需求回升,行业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从应用领域分析来看,2024年,我国一次性卫生用品市场的需求保持基本稳定,擦拭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女性卫生用品市场、成人失禁用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医疗行业对非织造布的需求相对比较稳定;非织造布包装市场继续呈现较快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非织造产业的强大,离不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从上游的聚酯纤维、聚丙烯纤维等原材料生产,到中游的纺粘、水刺、熔喷等工艺制造,再到下游的卫生用品、医疗用品、汽车内饰等应用领域,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非织造布产业链。这种“一站式”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提高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让中国非织造布在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
过去,非织造布技术主要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但如今,中国已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例如,静电纺丝技术实现大规模连续化生产,过滤、防水透气膜领域应用成熟;闪蒸法非织造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应用于工业防护、医用包装等领域;熔喷木浆非织造布技术解决生物降解需求,拓展擦拭、卫生用品市场……这些技术突破,让中国非织造布从“跟跑”转向“并跑”和部分“领跑”。
值得称道的是,我国非织造企业成长迅速。浙江金三发集团成为首家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企业,以8.4亿美元的销售额位列全球第九【根据2024年Nonwovens Industry发布的全球非织造布生产商40强榜单(基于2023年销售额排名)】。作为CINTE展的老朋友,浙江金三发集团今年将在W3D01展位展示湿巾、纸尿裤、口罩、防护服等卫生和医疗用品。俊富非织造、延江股份(300658)、大连瑞光(W3馆D47)等另外5家来自中国大陆地区与中国台湾地区的非织造布企业入围行业40强,彰显了中国企业在非织造领域的强大竞争力与无限潜力。
Part.02
担责任——擦亮绿色底色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非织造布产业率先行动。
从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到绿色能源的应用;从环境友好产品标准的制定,到碳足迹计算的普及;从“可生物降解”“可冲散”认证的推进,到“绿色工厂”示范企业的培育……中国非织造布正以绿色转型为契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名片”。
作为绿色发展的主力军,把“洁净每一个家庭”作为企业使命的Deeyeo德佑品牌,今年将在W3D26展出,其湿厕纸所使用的可冲散水刺布已通过可冲散和可生物降解认证,其开发的“高清洁可冲散擦拭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2024年度中国纺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使命,未来还将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开发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的绿色产品。其母公司、河南逸祥科技还联合中产协联合编制了《厕用湿巾》团体标准。
绿色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据中产协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7月,已有赛得利、稳健医疗(300888)(W3D03)、优全护理等35家企业的60个认证单元通过“可生物降解”认证,8家单位的9个认证单元通过“可冲散”认证。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中产协通过推动非织绿专、标准制定等工作,助力非织造产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2022年,中产协首次编写并发布了《中国非织造擦拭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年中产协联合行业骨干企业赛得利、河南逸祥共同编制了《2024中国非织造擦拭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Part.03
新风口——掘金广阔市场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浪潮中,医疗健康用纺织材料、新能源汽车用途的非织造材料,以及环保过滤材料等,展现出巨大的拓展潜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水平提升,医疗健康领域成为非织造布的重要增长点。高端医用敷料(如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需求持续增长,非织造布凭借其透气、吸水、抗菌的特性,成为理想材料。此外,在智能穿戴方面(如智能尿裤、健康监测贴片)的兴起,也为非织造布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未来,非织造布将不仅用于日常使用,更将用于智能监测和辅助治疗。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为非织造布带来了巨大机遇。非织造布凭借轻量化、隔音、绝缘等优势,成为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安全化的重要材料,覆盖了汽车内饰、外饰、功能部件等多个方面。尤其在电池防护、隔音系统等核心领域不可或缺。非织造布用于新能源汽车的车底护板、内饰部件(顶棚、地毯)等可显著降低车身重量;在电机舱、电池包周围铺设非织造布隔音层,可有效降低车内噪音;作为电池隔膜,可适配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路环境……非织造布凭借其工艺灵活性和性能可定制化的特点,在该领域应用广泛。
在环保领域,非织造布过滤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室内空气过滤(如空调滤网、车载空气净化器)、液体过滤(如饮用水净化、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非织造布凭借其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优势,成为理想过滤材料。随着全球对环保的重视,非织造布过滤材料的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在静电纺丝非织造布方面,中国对静电纺丝非织造布技术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经实现了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静电纺丝设备,建成多条中试生产线,在过滤、防水透气膜方面有成熟应用,未来将拓展在医疗、能源方面的应用。
闪蒸法非织造布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是中国一直在重点研究的技术。2020 年左右,中国突破了闪蒸法非织造布技术并开始规模化生产,并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完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目前,中国的闪蒸法非织造布已经在工业防护、医用防护、医用包装、印刷等领域得到应用。
为了满足擦拭市场对生物降解、低成本的要求,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后大量熔喷非织造布产能闲置的问题,中国企业开展熔喷木浆非织造布技术的研究。目前,中国多家企业已经突破熔喷木浆非织造布技术,投产了多条生产线,重点拓展擦拭、卫生用品芯体、食品包装、过滤等应用市场。
针对清洁能力弱、应用规范性差、智能化生产水平低的问题,高清洁可冲散擦拭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解决了上述难题,达到了提升清洁能力,促进制品的产业化应用,以及实现智能高速生产的效果。
Part.04
“十五五”——蓄力核心“质效”
“十四五”期间,北京化工大学与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泰达等单位完成的 “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高强粗旦聚丙烯纺粘针刺土工布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可溶性聚乙烯醇非织造防护材料研发及其在核防护中的典型应用项目荣获2024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系列突破与荣誉,标志着非织造布产业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步入“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谋划“十五五”发展关键时刻,我国非织造布产业处于转换发展动力、创新发展模式的关键期,此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曾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关键在以产业的新“质态”带来发展的新“质效”,并为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第一,坚持科技创新,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重视非织造材料科学问题的研究,重视原始创新,加大对非织造布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绿色发展技术、高端应用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大先进技术供给,在静电纺丝、纤维素湿法纺丝方面形成一批原创成果。
第二,加快产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行业应充分发挥各级创新平台和骨干企业的作用,加快先进成果转化。坚持融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建立与医疗、汽车、能源、建筑等行业的合作机制,促进先进非织造材料的高端应用。骨干企业要加强新产品开发,拓展新市场新应用,坚持走差异化、高端化路线,形成行业梯度发展格局。
第三,坚持绿色转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行业要加强装备的节能降耗改造,重视天然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应用,特别是棉、麻、丝等天然纤维在医疗卫生、交通工具、包装、土工建筑等领域内的创新应用,再生纤维在非织造布领域内的高值应用。开展重点产品全产业链的碳足迹管理。
第四,提倡理性竞争,构建健康产业生态。行业要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和预警,适度控制产能投放节奏。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重视产品质量和用户价值,建立负责任的产业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面临新机遇,中国非织造布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飞跃”,从“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品牌”。在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CINTE)的平台上,行业同仁将共享产业链优质资源,共谋行业创新发展、共担产业发展责任,携手诠释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行业蓬勃的发展态势。
实盘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